《风景园林》2020-08刊首语 | 刘海龙:河流的价值
全文刊登于《风景园林》2020年第8期 P6-7
河流的价值
当游走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,也许会对人类千百年精心营造的江南鱼米之乡、苏杭天堂之地陶醉不已。若有机会翱翔于西部戈壁上空,目力捕捉到一道道流水冲刷侵蚀形成的川谷沟壑,也不禁会为那滋养了荒漠中片片绿洲的水的神奇力量而感叹。如果再能登上世界屋脊开启一段江河溯源朝圣之旅,目睹清澈蓝天之下从高山草甸中涌出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无拘无束、自由奔放的河流,并联想到数千公里外的江河湖海,对水流的自然之力的敬畏更是油然而生。
河流就像地球的血脉。在一次次江河之旅中,我们不断地被造物主的神奇与伟大折服。地球被称为浩瀚宇宙中的恩宠之星——人类至今发现的唯一适宜生命存在和繁衍的家园,拥有不断循环往复的丰富而珍贵的淡水资源是其重要因素之一。而河流作为地球水循环中人类最易接近和获得的部分,在汇聚百川一路向海的过程中,便具有了双重价值。其一,如《管子·水地》篇所述,“水者,地之血气,如筋脉之通流者也。故曰,水具材也”,河水因人类之需而被取、用、调、控、灌、排,发挥各种供给与服务之功,此乃河流的功利实用价值。其二,如《林泉高致》所言“水,活物也”,健康的水是鲜活的,自然流淌是河流原真生命力的体现,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石,河流及沿岸生灵藉水之流动被滋养与哺育,此即河流的天然属性价值。
因而,面对河流开发利用与维持自然流淌的双重价值,孰先孰后,孰轻孰重,如何协调平衡,值得深思!也不禁会进一步反思:我们的河流开发与保护状况究竟如何?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院士曾于2006年指出,中国河流按改造程度大体可分为3类:1)完全或基本自然的河流,人类影响小,基本未建控制工程,开发程度小于10%;2)人工与自然复合河流,有一定人类影响,已建控制工程,开发程度10%~20%甚至近40%;3)人工化河流,工程化较高,开发程度在40%以上甚至达70%,且/或污染严重。基于此大致划分,钱院士认为应对不同河流分类施策:江河源应划为保护区,禁止开发;水源丰富且关系重大的江河应在保护中开发,在开发中促进保护;水源不够但重要的河流应调整原有开发、适当补救和加以保护;开发程度高的人工化河流应改进和完善,促进可持续利用。
当代中国江河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及改造下,生态环境危机已连续敲响了警钟:2020年1月1日起长江实施10年禁渔,其背后原因是梯级开发、过度捕捞、环境污染等导致白鳍豚、长江白鲟等中国代表性淡水鱼种的灭绝;近年大规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,面临的是河道硬化、污水直排、水流动性丧失等恶果的显现;近年洪水风险愈加攀高,与城进河退、人水争地等问题有很大关联……但“危”与“机”往往并存,中国当下恰正践行生态文明国策与“两山”理论,深耕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制建设,热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,最高层也制定了“长江大保护”与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”的国家战略,因而为探讨和实施“河流的保护与修复”提供了政策方向与改革契机。
风景园林学科致力于维护、修复人与自然的健康关系并营造诗意栖居环境,理应为协调解决河流开发与保护之间的难题做出创造性贡献,但这需要与水文、生态、环境工程等专业领域进行跨界交叉。景观水文学(Landscape Hydrology)作为一个整合、创新的研究方向,倡导基于“河流功能健康梯度”的河流保护与修复理念:通过划分河流的不同干扰与健康程度,分别采取“自然河流保护维持、低干扰河流重建共生、高人工化河流修复补救与可持续利用”等策略,实现水安全、水资源与水生态、水环境及水文化、水游憩等融合目标。为了让地球健康的水循环和生态系统能惠及子孙后代,我们需要多保留一些自然流淌的、未被干扰的河流,多恢复一些能够呼吸的、有生命力的河流,多重建一些鱼翔浅底、可濯可啜的河流,为此愿景与君共勉!
本期专题组稿人:刘海龙
2020年7月10日
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《风景园林》2020年8期
扫描下方二维码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
微信编辑 刘芝若
微信校对 刘玉霞
声明
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
未经允许禁止转载
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
欢迎转发